教育技术中心
Center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一、概 况
●发展历程
南京大学教育技术中心始建于1978年5月,当时的名称是“实现现代化手段领导小组”;1978年9月正式成立“电化教学研究室”,负责全校的电化教育工作;1983年3月设立了“电教中心实验室”;1988年11月,成立了南京大学教育技术中心,中心涵盖学校电教中心、外语电教和大外电教(其后不久根据工作需要,外语电教和大外电教又各自归属原单位)。教育技术中心主要负责全校的教育技术工作和学校的有线电视台工作。
●风采综述
早在1922年,南京大学的前身之一金陵大学就将幻灯、唱片用于农业教育,这是中国最早将先进的设备用于教学的学校;1930年起最早运用电影于教学,并从1934年起制作教育电影;1936年成立“影音部”(相当于现在的教育技术中心);1936年开始先后主办全国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三期,共培训200名早期骨干人才;1938年创建我国第一个电化教育专修科(1946年改为电影与播音专修科),至1952年共有十四届学生近200名,后期曾招收少量研究生……在这块土地上不仅为我国培养了数百名早期开拓型的电化教育主干人才,而且开展了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多项工作,成为我国推行电化教育的中心基地,为全国电教界共誉为我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的发源地。
教育技术中心长期以来一直承担着全校教学科研、学术交流、舆论宣传等各方面的技术服务工作,实验室和个人多次被评为全校、全省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中心目前下设办公室、CAI研究室、电视制作室、电视台(与制作室合署办公)、鼓楼校区应用室和浦口校区应用室。
中心现有价值1300多万元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软件制作系统。其中用于现代化教学的公共多媒体教室88间(约占现有教室总数的40%);用于多媒体教室管理的教学控制系统3套;用于实时现场电视和网络直播与教学录像的视频演播教室2间;用于教育部实时双向视频会议系统1套;并具有一整套以教学和宣传为中心的集摄、录、采、编、制作为一体的电视教材、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等教学软件制作系统。
中心自1978年起就建立了图书资料室,现有十几个门类的专业书刊3700多册,这在全国高校电教单位中是不多见的。
中心狠抓教育技术手段(包括光学投影、幻灯、录音、电视、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始终坚持应用教育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坚持热情周到为教学、为教师服务这一宗旨,让教师用的放心、舒心。1983年全国第一次电化教育工作会议曾表扬了我校开展常规教学手段应用的经验和取得的成绩。1999年12月教育技术中心被评为江苏省高校先进电教中心。
中心从1980年摄制第一部物理教学录像片《水面波》以来,共编制各学科电视教材及专题电视教育片500多部集,拍摄教学影片2部,收集各类教学片2700多部,并制作幻灯投影教材等。部分电视教材已被中央电化教育馆收藏,有240多部集教学片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180多部获得国内外各种奖励。特别是1984年在美国召开的AECT年会上,我校有3部教学片播放后引起较大轰动,专家们给予了高度评价。
有线电视台发展迅速。从1991年9月10日教师节正式开播以来,电视台工作人员锐意进取、任劳任怨、不计报酬、不断改革,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传递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最新动态,宣传报道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电视台制作的新闻片、专题片在全省历次有线电视评比中获奖数量和获奖等级均名列高校首位。电视台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传递学校信息的窗口,联系师生的桥梁。
中心的同志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应用研究和理论探讨,先后编写出版专业著作6本,担任2种全国、全省杂志的主编、常务副主编,在全国核心杂志等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120多篇,迄今为止共获得国内外各种奖励240多项。
●实验室主任与主要骨干
中心主任冯晓晴高级工程师:197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声学专业,现任全国高校文理科教育技术委员会副理事长、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副理事长和教材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教育技术管理和研究工作,研究领域为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曾编导电视教材和电视专题片120多部集,其中《热土》——我看共和国四十年电视专题片获江苏电视台电视评比一等奖,另有《吴承恩与西游记》、《文学概论》等10多部电视教材获校、省级以上奖;在全国及省级核心期刊中发表论文20多篇,参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教程》一书,《跨世纪现代教育技术的构想》等多篇论文获省级以上奖;曾参加教学并讲授《电视画面编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等课程;参加全国和江苏省科研项目2项。
中心副主任王建民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南京邮电学院载波通信专业。主要从事教育技术管理及教育技术学研究工作,曾参与电视教材及电视新闻制作工作。其中,参与制作的教材、新闻获校、省级以上奖多项,在全国及省级刊物上发表文章十数篇,参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教程》一书。
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刘万年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视教材编制、教育技术发展史,主要从事电视教材的编制和研究以及影视教学工作。现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普通高校体育电教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江苏高校教育技术委员会编辑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教育传播研究》杂志常务副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文理科专业委员会会刊《教育技术研究》执行主编,中国高等院校影视教育学会会员、中国录音师协会会员、中国声学学会会员、南通师范学院兼职教授;出版著作有《影视音响学》、《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教程》、《现代教育技术教程》、《教育电视节目制作教程》等;先后在全国核心期刊及其它刊物发表论文70多篇;制作电视教材、电视剧等近200部集;参加全国和江苏省科研项目3项;获国内外各种奖励80多项。
中心还有包括各室主任和副主任在内的10多名主要骨干,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验室工作经验,对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学软件制作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
●发展目标
中心根据学校“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将继续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深化改革,加强研究,贯彻“以人为本”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理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为成为全国一流的教育技术中心,为学校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人才培养
二十六年来,中心承担了全校《电影艺术概论》公选课、新闻专业本科生《电视节目制作》、成教院《音视频技术》等课程的讲授,受教学生数千人。中心曾举办两届《电视编导与制作》成人大专班,培养学生54人,许多人已成为单位的重要骨干。
中心的部分同志还曾承担过本校电子系、新闻系以及南师电教系等本科生毕业实践和论文的指导工作。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经国家教委批准,中心接受了来自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教育系统技术系的郑勇为博士来我校,由我中心负责其撰写《中国教育技术发展状况与人员培训》博士论文的指导工作。
多年来,中心一直承担着历史、法学等文科学生的幻灯片制作、摄影洗印等实验指导工作,受到系领导和学生的好评。我中心还兼任过南师大电教系、中国矿大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数门专业课的讲授工作。
中心还将与教育科学与管理系密切配合,承担该系的部分讲课与实验辅导工作。
为了逐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以适应现代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环境,从2003年开始,中心还设立了专门的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分期分批对教师开展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在广大教师中进一步普及了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知识,深化了现代教育技术思想和理念。
三、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中心人员积极参加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近年来承担的研究项目如下:
序号
|
项 目 名 称
|
级 别
|
1
|
发展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中国高校教育技术的历史与发展研究
|
教育部重点
|
2
|
提高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的研究
|
省级重点
|
3
|
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信息技术的发展与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研究
|
全国重点
|
●主要成果
序号
|
项目名称
|
获奖级别
|
获奖年份
|
1
|
高校教育技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论文)
|
全国性特等奖
|
2003
|
2
|
跨世纪现代教育技术的构想 (论文)
|
全国性一等奖
|
2001
|
3
|
e时代我们如何面对 (论文)
|
全国性二等奖
|
2003
|
4
|
利用网络技术建构教育技术信息平台 (论文)
|
全国性三等奖
|
2003
|
5
|
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 (论文)
|
全国性三等奖
|
2003
|
6
|
风景这边独好——南京大学语言文字工作一瞥 (电视专题片)
|
省级最佳
(一等)
|
2002
|
7
|
苏富特——江苏高校首家上市公司 (电视新闻片)
|
省级一等奖
|
2001
|
8
|
《自然科学史》网络课程 (网络课件)
|
省级二等奖
|
2002
|
9
|
卢德馨教授大学物理学工作室 (网络课件)
|
省级三等奖
|
2002
|
10
|
珍藏的记忆 (电视新闻片)
|
省级三等奖
|
2001
|
11
|
扬南大精神,创世界一流 (电视专题片)
|
省级三等奖
|
2001
|
四、国际、国内合作交流
●国际合作
20多年来,先后有日本、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教育技术专家、学者来我校访问交流或作学术报告。
1982年6月18日,著名美籍物理学家吴健雄教授、袁家骝教授参观电教中心,并听取了中心工作汇报,认为中心利用现代化手段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推进教育现代化,工作“做得很好!”并题词“南大电教中心用电子科技的效率来增进和扩大教学的功能。你们已作出了杰出的电教贡献。”
美国印地安那大学教育系统技术系主任,AECT前主席海涅克教授两次来中心进行学术交流。1983年,美国匹茨堡市阿列根尼学院教育传播学专家乔安˙顿博士在我校讲学期间,多次参观中心并进行业务交流。中心所做的突出工作及制作的高水平电视教学片引起她的浓厚兴趣。应她的要求,中心送给她3部电视片。回国后,她在许多场合及美国AECT1984年年会上播放,并以题为《奇妙的肥皂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学设计》作了专题报告,引起了各国专家的极大兴趣和好评。在她的努力下,促成了以我校为主组成的我国第一个代表团参加了AECT1985年年会。
1986年和1988年,先后公派2人去美国做访问学者;2004年,又先后派出2人去美国、德国、法国参观访问。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加强国际间的联系与合作,有力地推进了中心的工作。
●国内合作
中心极其重视对外交流合作,注重吸取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与国内著名高校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特别是每逢召开全国会议或全国、全省性的评比,中心总是要求大家认真总结经验和改革的成就,写出好文章,鼓励他们去参加会议。在许多全国、全省性的评比中,中心都取得优异成绩,收获很多。
中心积极承办全国、全省性的各种重要学术会议20多次。先后邀请南国农、孙明经、周君达、肖树滋、李运林、李克东、桑新民等国内著名教育技术专家、教授来我校作报告。
●社会服务
我校从1980年至1985年为省高校电教研究会理事长和秘书长单位,负责主持研究会的常务工作。多年为副理事长单位,现为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并负责教材委员会的工作,以及会刊《教育传播研究》的常务副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校文理科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和会刊《教育技术研究》执行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普通高校体育电教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和专业委员会下的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
五、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南京大学教育技术中心实验室开放课题主要支持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教学软件的编制研究、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教育技术评价与管理研究。课题申请由中心办公会议和中心技术委员会研究决定。
六、主要仪器设备
(40万元以上设备)
仪器名称
|
型 号
|
国 别
|
价格/台
|
功能特色
|
鼓楼视频演播系统
|
——
|
日本、美国设备集成
|
85万
|
基本配置
|
浦口视频演播系统
|
——
|
日本、美国设备集成
|
85万
|
基本配置
|
双向视频会议系统
|
——
|
日本、美国设备集成
|
52.73万
|
基本配置
|
教材、课件制作系统
|
——
|
日本设备集成
|
100万
|
基本配置
|
逸夫馆多媒体教室控制系统
|
——
|
国 产
|
140万
|
基本配置
|
教学楼多媒体教室控制系统
|
——
|
国 产
|
110万
|
基本配置
|
浦口多媒体教室控制系统
|
——
|
国 产
|
320万
|
基本配置
|
七、基本信息一览
实验室类型
|
隶属管理层次
|
地 点
|
房屋使用面积
|
仪器设备
固定资产总值
|
公共服务
|
校中心
|
鼓楼校区逸夫馆
浦口校区教科楼
|
2400m2
|
1315.6万元
|
●师资队伍(专职人员)
现有工作人员26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0人,初级职称13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19人。20多年来,中心的绝大多数同志参加了各种专业培训班和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先后有14人获得大专毕业文凭,2人读研,3人读研究生课程进修班,3人出国进修深造。中心要求每位同志要一专多能,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作用。
姓 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学历
|
职 称
|
承担任务
|
冯晓晴
|
女
|
53.9
|
大学
|
高级工程师
|
中心主任
|
王建民
|
男
|
53.3
|
大学
|
高级工程师
|
中心副主任
|
刘万年
|
男
|
51.1
|
大学
|
高级工程师
|
电视教材设计与编导
|
施春明
|
男
|
63.3
|
大专
|
工程师
|
电视制作室主任/电视教材制作/有线电视台管理
|
陈小鹰
|
女
|
62.4
|
大专
|
助 馆
|
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兼人事秘书、财会
|
陈为群
|
女
|
67.9
|
大专
|
馆 员
|
图书资料及声像资料的管理等
|
陈 军
|
男
|
57.1
|
大专
|
工程师
|
有线电视台责任编辑
|
汪 明
|
男
|
49.1
|
大专
|
实验师
|
电视制作室副主任/有线台节目制作管理
|
肖 宁
|
男
|
63.8
|
大专
|
助 工
|
有线电视台责任编辑
|
王晓艳
|
女
|
71.3
|
大专
|
助 工
|
有线电视台责任编辑及播音
|
王志远
|
男
|
56.2
|
高中
|
实验师
|
鼓楼应用室主任/逸夫馆教学应用岗
|
陈学林
|
男
|
59.5
|
大专
|
工程师
|
鼓楼应用室副主任/逸夫馆教学应用岗
|
何亚宁
|
女
|
61.3
|
大专
|
助 工
|
逸夫馆教学应用岗
|
徐皓明
|
男
|
51.1
|
高中
|
实验师
|
教学楼应用岗
|
刘庆辉
|
男
|
69.3
|
中专
|
助 工
|
教学楼应用岗
|
何汉宁
|
女
|
55.9
|
大专
|
实验师
|
文科摄影及幻灯制作(实验)
|
凌岩松
|
男
|
68.1
|
本科
|
工程师
|
CAI研究室副主任及课件制作
|
杨永进
|
男
|
71.1
|
中专
|
助 工
|
网络管理与维护
|
盛可宁
|
女
|
56.12
|
大专
|
工程师
|
网络课件制作
|
胡方晴
|
女
|
78.3
|
硕士
|
工程师
|
网络课件制作
|
马 骏
|
男
|
68.8
|
大专
|
助 工
|
浦口应用室主任/浦口报告厅、大平台扩音等管理
|
范 斌
|
男
|
71.1
|
中专
|
助 工
|
浦口应用室副主任/教学应用岗
|
张胜宇
|
男
|
76.7
|
高中
|
技术员
|
浦口多媒体教室、视频演播室及教学应用工作
|
彭建国
|
男
|
72.9
|
高中
|
技术员
|
浦口多媒体教室、视频演播室及教学应用工作
|
刘海舰
|
男
|
74.4
|
大专
|
技术员
|
浦口多媒体教室、视频演播室及教学应用工作
|
陆 晓
|
男
|
61.1
|
本科
|
助 工
|
浦口多媒体教室、视频演播室及教学应用工作
|
●实验教学
实验课程名称
|
实验项目数
|
学生专业、年级
|
实验人时数
|
历史系考古摄影
|
1
|
考古专业2年级
|
15人/90人次/190小时
|
法学院侦察策略与物证学
|
1
|
法学专业2年级
|
133人/532人次/1064小时
|
●在研项目
在研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起止时间
|
提高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的研究
|
省级重点
|
2001年11月-2004年6月
|
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信息技术的发展与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研究
|
全国重点
|
2002年10月-2004年6月
|
与我们联系:
网址:http://cet.nju.edu.cn E-mail:fengxq@nju.edu.cn
电话:025-83593464 传真:025-83592982 邮 编:210093
本实验室一览撰稿人:教育技术中心
Center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he Center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of Nanjing University was founded in May 1978. In the beginning it was named as “the Committee of Directors for Applied Modern Teaching Methods”. In September 1978, the Off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as formally established to be in char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of the whole university. In March 1983, the Laboratory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as set up based on that office, and was later converted to theCenterofEducational Technologyin November 1988, with the responsibility for affairs of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Community Antenna Television Station of the university.
Being the first to use modern equipments in teaching, theCenterofEducational Technologyhas a long and splendid history. Early in 1922, theUniversityofNanking, one of the origins ofNanjingUniversity, began to apply magic lantern and gramophone records in agricultural education, which was the earliest modern teaching method inChina. In 1938, the first major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as founded there and hundreds of pioneers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ere trained.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theCenterofEducational Technologyhas been taking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technology services for teaching, researching, academic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ity of the whole university. It now consists of five offices——General Office, CAI Laboratory, CATV Station, Teaching Application Office of Gulou Campus and Teaching Application Office of Pukou Campus.
The Center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now possesses an asset of modern teaching equipments that is worth more than ¥13,000,000, including multimedia classrooms, multimedia classroom control systems, studio centers, an internet video meeting system and multimedia software development systems. There are more than 3,700 books in the library of theCenterof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vering a wide range of disciplines.
Due to its efficient management and services, theCenterofEducational Technologyand its staff received frequent praises from higher authorities. In December 1999, it was recognized by Jiangsu Provincial Government as Advanced Center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