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信息

人工智能实验室

发布时间:2014-12-18 浏览次数:683


人工智能实验室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

一、概 

发展历程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人工智能实验室是2003年在人工智能教研室、自然语言处理教研室、数据库技术教研室、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和原计算机应用实验室一部分的基础上,成立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人工智能实验室。

人工智能实验室是以科研为主导的实验室。目前面积近400平方米、设备价值约 800 万元。在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约80人,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风采综述

人工智能实验室从建立之初就非常注重把握科研方向。人工智能理论及其应用是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传统基础研究方向,其中包括专家系统、机器翻译等。近年兴起的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和数据库技术是实验室的又一重要研究方向。实验室将科研活动与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承担了七五八五九五、至十五期间的重要研究课题,包括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几十项科研项目,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荣获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国务院国防工办科技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电子部科技进步特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多种科技奖励,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篇以上,并申请发明专利5项。多年来,人工智能实验室不仅科研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培养了大批国家急需的高水平人才。

●发展目标

实验室根据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上向世界高水平大学看齐。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建立良好的科研和教学环境,为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做出贡献。

●实验室主任与主要骨干

人工智能是一只老中青相结合的队伍。目前,实验室有陈世福教授、陈兆乾教授教授、周志华教授和陈家骏教授等学术带头人;还有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包括高阳副教授、柏文阳副教授等,技术管理人员谢琪高级工程师。计算机学科是迅速发展的学科,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数据库、数据挖掘以及图象处理和识别技术,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学术骨干始终走在学科发展前沿,大家辛勤耕耘,不断进取。尤其可喜的是中青年学术骨干在老一辈的悉心培养下,能勇挑重担,承担国家前沿科研项目,取得了可喜成果。

实验室主任陈家骏教授,1998年在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导。主要从事自然语言处理和软件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主要从事机器翻译的研究工作,参加了六轮863资助项目《日汉机器翻译系统》的研制,其中主持了863重点项目《Internet在线日汉机器翻译系统》、《基于多策略的日汉/汉日Internet机器翻译系统》以及《面向奥运的多语言信息服务系统中的受限领域日汉机器翻译技术研究的研制,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软件工程领域,主要从事CASE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研究工作,参加了多个科研项目的研制,其中包括:江苏省八·五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的研究与开发》的研制;国家九·五攻关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的面向对象扩充和程序转换系统的研究》;国家八·五攻关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软件工程理论、技术和工具的研究》以及863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软件工程中的形式化方法和面向对象技术研究》等。《日汉机器翻译系统》19919月获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199110月获国家电子工业部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199111月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10月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的研究与开发》19969月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软件工程理论、技术和工具的研究》19991月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软件工程中的形式化方法和面向对象技术研究》2002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论文40多篇。

实验室骨干周志华教授。2000年在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导,自1994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启动以来,信息科学部最年轻的获得者,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澳大利亚Deakin大学名誉研究员(Honorary Fellow)。主要从事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模式识别、信息检索、神经计算、进化计算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已在包括《Artificial Intelligence》、《IEEE Trans.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IEEE Tran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Biomedicine》、《IEEE Trans. Neural Networks》、《AI Communications》、《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cine》、《Pattern Recognition》等国际刊物和IJCAIECML等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被SCIEIISTP检索52篇次,其中SCI检索17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2000年以来发表的论文被国外学者多次引用(仅SCI他引就有20篇次,单篇最高SCI他引4篇次),引用者包括美国Yale大学、UIUC、英国Aberdeen大学、Birmingham大学、Sheffield大学、国立澳大利亚大学、以色列理工大学、印度理工学院、国立新加坡大学、国立台湾大学等研究机构的学者,引用刊物包括《IEEE Trans.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IEEE Trans. Neural Networks》等。担任国际刊物《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Systems》(Springer出版社)副编辑(Associate Editor)、《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cine》(Elsevier出版社)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ata Warehousing and Mining》(Idea Group出版社)编委。包括权威刊物Artificial Intelligence和多种IEEE Transactions在内的20余家国际刊物审稿专家,荷兰国家科学基金、香港研究资助局等境外科学基金机构的课题评议专家,包括IEEE ICDM在内的10余个国际会议的程序委员。现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机器学习专业委员会秘书长、Rough集与软计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3)、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3)、霍英东基金(2004)、中创软件人才奖(2002)、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2001)、微软学者奖(1999)等。

二、人才培养

●研究生

实验室建立以来,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00多名,博士研究生近20人名,出站博士后3名;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六十多名,博士研究生10多名,在站博士后2名。

●本科生

实验室注重优秀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从三、四年级开始安排参加一些科研工作,以逐步提高他们的科研素养,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三、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n 人工智能理论

n 机器学习

n 自然语言处理

n 数据库理论

n 数据挖掘

n 模式识别

●主要成果

实验室自建立以来,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攀登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攻关计划、高新技术和省基金等多项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获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此外,与政府、电力等部门和企业合作开发应用系统和产品。

四、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

●国际

实验室建立以来,每年都有境家前来访问、讲学和进修,也有人员派出访问、进修。国际合作对象涉及美国、新加坡、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日本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国内

实验室先后和银河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医院、中科院、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合作共同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项目。为兄弟院校如扬州大学等培养进修教师。

五、主要仪器设备

实验室主要仪器设备包括微型计算机、服务器等共计800万元。5万元以上仪器设备:

仪器名称

型 号

国 别

价格(万元)

起用年份

服务器

HP LH3

美国

5.2

2002.2

服务器

HP LH3

美国

5.2

2002.2

六、基本信息一览

实验室类型

隶属管理层次

 

房屋使用面积

固定资产总值

科研

计算机科学系

蒙民伟

400m2

800万元

师资队伍:

目前实验室在职人员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高级工程师3人。

主要科研项目: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起止时间

负责人

机器学习新技术的研究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04.1-2007.12

周志华

多示例学习及其应用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2.1-2004.12

周志华

适用于稳定基学习器的集成学习算法的研究

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2004.1-2004.12

周志华

机器学习中集成学习技术的研究

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

2004.1-2006.12

周志华

基于Agent的网构软件模型、方法与可信性计算框架研究

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

2003-2007

吕建(周志华、高阳承担其中子课题)

多Agent信念修正理论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2.1-2004.12

 

强化学习中的神经网络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江苏省创新人才项目

2004.1-2005.12

 

神经网络集成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3.1-2005.12

陈兆乾

面向奥运的多语言信息服务系统

国家863项目

2002.5-2004.12

陈家骏

人脸识别系统

江苏省十.五攻关项目

2002.1-2004.12

周志华

面向集成应用软件的工作流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江苏省高新技术

2003.4-2005.12

陈家

粗糙神经网络模型和书及其应用的研究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2003-2005

 

智能电脑刺绣变成系统

加拿大国际合作项目

2003-2005

 

与我们联系:

E-mail:chenjj@nju.edu.cn

电话:(02583593672          邮编:210093

  

本实验室介绍撰稿人:高阳  周志华  陈家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 (AIL)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 (AIL) ofNanjingUniversitywas founded in 2003. The research staff came from the exist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group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Database Technology. Some of the staff are also the members of the Computer Application Institute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 Laboratory. 

       The main research fields of the Lab include expert systems, machine learning, machine translation, data mining and database technology. The projects undertaken were funded by the National 7th, 8th, 9th and 10th plans, the National High-tec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863 program), the National Key Projects for Basic Researches of China (973-project),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SFC) and other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 The Lab also cooperated with enterprise and developed some products for solving real problems. Based on the creative work done, the Lab has been awarded a lot of prizes including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dvancement Prizes, Nation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ze,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dvancement Prize of Jiangsu Province and etc. The lab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200 papers in the key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important journals and submitted applications for 5 invention patents.

Presently, the Lab has a building-area of nearly400 m2 and is equipped with more than 8 million Yuan (RMB) worth of equipments. The laboratory staff is composed of research experts in an optimized age chain. The staff members include Prof. Chen Shifu, Prof. Chen Zhaoqian Prof. Zhou Zhihua, Prof. Chen Jiajun, Associate Prof. Gao Yang, Associate Prof. Bai Wenyang, etc. About 80 students are now studying and doing their research work for their master, doctorate or post doctorate programs. Every year, the Lab is also visited by scholars from home and overseas.